恭贺2010《第十放映室-电影过年》评点2009年中国电视剧(三)

恭贺2010电视剧
2009年的中国荧屏从第三季度开始进入了“国庆时间”,在即将迎来建国六十周年大庆之际,一批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从7月份开始纷纷登陆中央台和各地方卫视。这些献礼作品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类——革命历史题材和谍战剧,前者是经典,后者是新秀。

谍战剧是近年来的一块富矿,储量丰富,质量保证、市场广阔使得淘金者纷涌而至。题材的开掘力度前所未有,基本上你所能想象的领域都已有人涉足。《虎胆雄心》改编自新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敌营十八年》,鸟枪换炮的中国电视人,将原先九集的一个系列片生生拉长到120集,莫非这也是一种变形的“人海战术”,整齐划一的方式运用在谍战剧当中就是大家都在拼命玩悬念,将故事拉的又细又长,《谍影重重之上海》有点象F1大奖赛上海站的比赛,大家眼瞅着赛车场内谍影绰绰,转了一圈又一圈,却始终也分不出胜负,末了还有人站出来广播,欲知后事如何要等到南京站、武汉站再来揭晓。谍战必须要有实际之效果,否则耗费如此之大的人力物力,所为为何呢?《江阴要塞》要来的干脆的多,地下工作者策动国民党守军起义,直接推动了渡江战役大获全胜。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的号角声中,蒋家王朝在大陆覆灭,于是潜伏谍战的双方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国民党派遣的特务开始扮演潜伏者的角色,谍战剧也就成了反特剧,《黑三角》改编自同名反特电影,也继承了某种惊悚片的特质,使得谍战剧的悬念更加扑朔迷离。本季度的军旅题材有两部影响最大,《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当下最为流行的军营偶像剧,《今生欠你一个拥抱》则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感人作品。农村剧继续紧跟政策方向,村办工厂污染严重,大家都调转车头驶向生态农业的康庄大道,《金色农家》和《女人的村庄》象一对携手并进的姊妹花,在跟观众见面之前,全都在家里闷头养猪。有人养猪,也有人养偶像,可是这偶像养起来却不怎么生态环保,《一起来看流星雨》中植入广告大都是“碳排量很高的国产奢侈品”,它摇旗呐喊教唆人们幻想如同他们豢养的偶像一样的贵族生活,可是大家采取的却是围观奇异动物的态度。有些东西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毒品,贩卖海洛因有《缉毒先锋》去斩断黑手,可贩卖精神鸦片却能盆满钵满招摇过市。革命历史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苍天》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司法干部的革命经历,《北平战与和》则是经典战争题材与谍战剧的结合,《解放》是本年度最大规模的鸿篇巨制,这部剧从头看到尾,等同于重读了一遍解放战争的历史课本。

2009年第三季度,中国荧屏是红色经典革命历史的三个月。

演播室

主持人:春节好,欢迎收看第十放映室。2009年第三季度,谍战剧仍然大行其道。不过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情况是。没有任何一部还能达到《潜伏》的水平。本季度的几部次类型作品当中,竟然有两部是属于旧作翻拍,可见此类题材在创新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另外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是,这些谍战剧有越来越长的趋势。动辄一百集大长篇,其中究竟注了多少水,其实观众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谍战

《虎胆雄心》

7月21日开始在山东等卫视频道播出的谍战电视剧《虎胆雄心》是去年曾在央视热播的电视剧《敌营十八年》的第二部,很多人都知道《敌营十八年》由“卧心、雄心、丹心”三部曲构成,总共拍摄了120集,但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120集的超长电视剧来源自1980年摄制的一部长度仅有九集电视剧,而那部同样名为《敌营十八年》的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的地位永远无人可以替代。

胡智锋:应该说在81年推出《敌营十八年》的确是万众瞩目的,因为这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连续剧,尽管篇幅不长,只有9集,但是当时石破天惊般的效果产生了。为什么呢?因为之前电视剧和电影是一样的,都是单本形式,我们还不知道,电视剧可以拍这么长。

当年的《敌营十八年》是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投入拍摄的。当时中国内地还没有播出过任何一部国产剧。统治荧屏的是《大西洋底来的人》和《加里森敢死队》,尤其是《加里森敢死队》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之后引发了难以形容社会反响,爆炸性的动作场面,幽默风趣个性鲜明的人物,令中国观众大开眼界,但这部剧却被中途停播,原因是很多青少年狂热摹仿剧中人物投掷飞刀的场面,造成了很多伤害事件的发生。《加里森敢死队》停播之后,面对无剧可播的尴尬局面,中央电视台这才紧急上马了这部《敌营十八年》。

胡智锋:作为当时的观众,应该说《敌营十八年》我到现在还记忆深刻。那么它的题材选择应该说跟当时很流行的一些,比如说谍战、反特这些题材是有关联的,同时也受到了国外电视剧,像《大西洋底来的人》等等,这样一些剧情戏的影响,所以首先它要考虑到情节的丰富性和紧张性,只有这种敌特,反特片或者谍战片,它大概比较容易展现和呈现这种丰富、复杂的情节,所以当时自然就选了这么一个题材,反响应该说当时大家还是异常地关注。
(10#04:34:18:00)

然而,由于仓促上马、经费有限,《敌营十八年》的制作水平可以“粗陋”二字来形容。其中最被人诟病的是男主角江波的那件永远不系风纪扣的军服。很多曾经做地下工作的老同志对此意见很大,江波是潜伏在国民党军队中的共产党员,可是象这样一天到晚敞胸露怀的样子,别说潜伏十八年了,十八天恐怕都很难。可殊不知风纪扣不系的原因在于,《敌营十八年》的全部投资只有十万,况且时间紧迫已经来不及制作服装,片中大部分的军服都是从全国各地文艺团体借来的衣服,没有一件完全合适。饰演江波的演员偏偏又身高体壮,借来的军服领子上的风纪扣无论如何也扣不上去,于是只好这样敞着拍了九集。1980年,就是如此窘迫的处境之下,中国电视剧迎来了她的处女作,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当27之后有人重拍《敌营十八年》并雄心勃勃要拍到120集的时候,不免令人产生“恍若隔世”之感。

新版的《敌营十八年》最大的变化当然不仅仅是江波的那身笔挺合身的军服,整个剧情结构乃至视听语言都已经是天差地别。如若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电视剧放在1980年,一定会鹤立鸡群引领时代之潮流。但是变化更大的恐怕还是电视观众的欣赏水平,如今的电视机里面几十个频道连篇累牍播放着各种各样的电视剧,在制作水平上,都在伯仲之间,那么如今的电视剧拼的是什么,其实说到底就两条,一是剧本二是演员。新版的《敌营十八年》中的主要演员个个都是俊男靓女,他们的表演很卖力,在每一个画面当中你都能感受到他们是在摄像机面前努力表现自己的内在和外在,但可惜的是,他们没有摊上一个好剧本,更没有摊上一个内外兼修的好人物,《敌营十八年》故事的重点似乎不是放在“潜伏”二字之上,而是更注重表现片中几个不同阵营的青年男女之间复杂纠结的三角恋关系。在你死我活鱼死网破杀人不过头点地的白色恐怖之下,他们醉心于儿女私情,无时无刻不在彼此纠缠,寻找一切机会互相倾诉,执手相望泪眼,念去去千里烟波,不由得让我们这些看客们对打入敌人内部长期潜伏这件浪漫的事儿心存无限之向往。饰演江波的男主角杜淳演起戏来表情丰富,内心世界跃然其上,基本上这个人物心里在打什么主意大家都可以一眼看穿,他能在敌营潜伏十八年不被发现而且步步高升的事实充分证明,国民党反动派昏庸透顶腐朽无能必败无疑。相对而言,年度谍战大戏《潜伏》当中从始至终面无表情喜怒不形于色的余泽群同志,实在是装模作样小题大做了。如果说27年之前,一枚扣不上的风纪扣令一个坚忍的隐蔽战士形象大损的话,那么27之后,我们欠缺的又何止是这一枚风纪扣。电视剧的制作技术水准今非昔比,但剧本、导演、演员是不是也有了同样巨大的进步呢?

胡智锋:那么你要支撑一个电视剧,我特别提倡关注的就是情境设计的合情合理,我们不在乎它多长,它如果真是能够把剧情设计得合情合理,把针脚做得很细密,我想观众它最长也能够接受。现在问题出在哪呢,关键在于情境设计出了问题,从创作的家度看,也就是说所谓情境设计是什么,就是人物的关系,通俗地说,简单说就是一个关系,人物的关系,我们看人物关系是不是合情合理是一部戏能不能生存和得到好评的关键。


《谍影重重之上海》

《谍影重重之上海》又是一部雄心勃勃要拍100集的谍战电视剧。上海只是第一站,后续还有南京、武汉、重庆,同时这还是第一部按照季播剧的形式运作的谍战剧,《谍影重重之上海》是第一季。这部从片名到风格都在刻意摹仿美剧的谍战剧是此类题材最大程度商业化的一个最好例证。快速的剧情推进,密集的矛盾冲突,平行交叉的剪辑方式,最后一分钟营救的广泛应用都在试图表明该剧的作者对于美剧型态的纯熟把握,但显然它只是学到了一些皮毛,因为我们发现即便它的平行剪辑使得场景不断变化,但剧情的发展却依然缓慢,矛盾冲突总是依赖于一些老掉牙的简单粗暴的手段,虽然拼命想要令得剧情愈加紧张,但怎奈故事本身实在弱智,再快速的剪辑、再故弄玄虚的表演也无法将节奏真正提升起来。《谍影重重之上海》所犯的错误同样具有典型意义,它好比一辆外形酷似名牌跑车的拖拉机,停在那里不动的时候还真让人有点犯晕,然而一旦开动起来,却成了除了喇叭不响全身都响农业生产工具。美剧是当今电视剧发展的顶峰,基本上已经与商业主流电影的水平差别很小,这当然是在巨大的投资、高度发达的电影产业以及优良的从业人员等等多个方面因素造成的结果,当我们盲目地去照搬美剧的型态的时候,能否有人真正去研究一下美剧创作的内在规律,尤其是它讲故事的手段,只有真正学会了这些,我们的所谓季播剧才能真正成为内容充实,更具持久生命力的作品。

盛振华:比如说我们看《24小时》剧情是非常紧张,但是推动剧情的发展是情节吗?不是情节,是人物。是每一个人物背后所代表的利益集团和他自身所携带的背景信息,决定了他要做哪样动作,或者说决定了他违背原有的意愿要做出哪一步动作。他是在写人,他仍然在写人,我们刚才说的就是说,情怀是可以拿来被传播的,可以拿来被认可的甚至我们可以说情怀也是具有,不光是具有社会价值,它也是具有商业价值的,美剧如此,绝对如此。

《黑三角》

三十集电视剧《黑三角》改编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一部同名反特影片。讲述的是一个扑朔迷离惊心动魄的谍战故事。原作电影《黑三角》拍摄于1977年,当时文革刚刚结束,这样一部颇具惊悚片特色的作品在公映之时曾经引起过极大的轰动效应,看惯了样板戏的程式化表演的中国观众,对于《黑三角》中老演员凌元饰演的女特务于黄氏在门缝里的那双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印象极其深刻,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于黄氏这三个字都成了哄小孩睡觉的法宝。另外,这部影片的叙事明快,矛盾冲突跌宕起伏,特殊音响和诡异的画面构图也颇具刺激性,片中的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虽说跟反特片有些不搭调,但也毫不妨碍它红遍大江南北。另外,片中还出现过一些女演员身着泳装的画面,尤其是饰演于秋兰的女主角刘佳身穿泳衣出现之后,还被一些别有用心的电影观众起了个“一毛四”的外号,因为当时电影票是一毛五一张,身穿泳装的刘佳就这样成了一个减法的正确答案。然而我们要说的是,这一切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却已经完全没有意义,改编这样一部作品当然不能拘泥于原作,更何况要将九十分钟的电影拉长成三十集的容量,电视剧《黑三角》面临的问题其实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改编问题了,而是要踏踏实实重建一个足够复杂的故事。

胡智锋:我想人物关系要增加了一些背景性的关系,市的主要围绕着几个黄氏为中心的几个主要的人物关系,那么改编成30集,他把背后的一些相关的任务关系,拓展了很多,这就使得他的所谓的戏剧性,其实反而要更强化。因为原来可能为了情节本身的紧张,会忽略很多东西,现在把写东西丰富了,充实了,使他们更具有这种戏剧性。(11#04:27:40:00)

当年的电影《黑三角》当中的于黄氏已经是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人物了,她看上去已经相当的慈眉善目,就像一个邻家老大妈一样,实际上这个女特务却心狠手辣而且毫无人性。不过这样的塑造人物方式对于今天的观众而言是远远不够的,于是电视剧《黑三角》当中由奚美娟扮演的于黄氏在同样慈眉善目的同时,更增添了很多普通人的正常的人伦情感。电影《黑三角》当中于黄氏为了罪恶的目的,将小女孩于秋兰父母双亲残忍杀害,仅仅留下懵懂无知的于秋兰,并把她假扮成自己的女儿以做为长期潜伏的伪装工具。这样实际上为的是营造这一对假母女之间的刻骨仇恨,待于秋兰得知真相之后,立即完全彻底与于黄氏划清界限,配合公安机关将于黄氏绳之以法。而在电视剧《黑三角》当中,原作中于黄氏将于秋兰亲生父母杀害的情节被彻底删去,于秋兰当年只是一个流落街头的小女孩儿,于黄氏将其收养并抚养成人,当然她的目的仍然是为自己长期潜伏做掩护,但于黄氏和于秋兰之间却也有着一份真挚的母女情感。而这份情感也在全局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刻被着力表现出来,这无疑具有了极强的戏剧性。

胡智锋:我们看到在过去,五六十年代的很多反特片当中那个低人一出来,音乐都不一样,那个所谓的敌人,甭管他本身怎么样,一定是面目可憎的,一定是狰狞的,一定是一眼就能看出来的。那么相比较而言,于黄氏已经比过去有了很大的进步,还算是把她当成一个人去表现,但毕竟《黑三角》电影是在那样一个年代,那个极左的东西还在,而新版的电视剧版经过了改革开放这么多年,我觉得我们对整个那段历史的认知,还有对生活的表现能够,我觉得是更加,不是更加,是大大地强化了。那么这样就使我们新版的于黄氏她基本上在政治上是否定的,但是我们给她还原出作为一个全部的、丰富的、真实的人,我们也给它赋予了人性化的色彩,那么这一点要比电影版的于黄氏,显然它的容量大大地提升。我们首先看的是这个人,通过这个人的复杂性,丰富性,反而更深刻地体味到,认识到当时那种敌我斗争的尖锐性和复杂性。
在复杂性方面,电视剧《黑三角》已经做的相当不错了,它不但保留了原作电影的一些关键要素,还铺陈了多条崭新的叙事线索,他们相得益彰,互相辅助推动整个剧情的发展。谍战剧对观众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容易形成连贯性的收视群体,市场广大。因而近年来中国电视荧屏之上也可谓是谍影重重,那些悬疑的故事、惊悚情节、阴暗的场景令观看者紧张不安,强烈的视听刺激使得观众暂时忘却了生活中的烦恼不快,并由此得到最大程度的放松。但放松之后,人们也不免有些疑惑——这些谍影重重的故事莫非都是真的?这是我们广大观众的习惯性思维,会把一些纯属虚构的故事想象成真实存在的事情,对于创作者而言,这当然是好事儿,我们总断不了会听到有些大导演感慨说——我们中国有全世界最好的观众,但这所谓最好的观众是不是还应该再加上一个“骗”字呢?在少数优质作品为人津津乐道的同时,大量粗制滥造的滥竽充数的谍战剧也充斥在电视剧市场上等待买家光顾。而在这些成品后面的影视生产线上,还有不知多少打着“谍战”幌子的项目正在跃跃欲试。谁都知道将来也许有呼啦啦大厦倒的一天,可是我们也只能保留自己的良好愿望,希望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能一直进行下去,最后的那一批倒霉蛋永远不要出现吧。

演播室

主持人:军旅题材电视剧近来火爆荧屏,追根溯源其实由于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巨大影响。不过近年来此类电视剧也有了一些不小的变化。我们发现,越来越多此类作品更倾向于表现军营之中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实际上是军旅剧与青春偶像剧有了紧密的结合。很多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如果脱掉军装,剧情也不会受到根本性的影响。这其实造成的结果就是此类电视剧军旅色彩的淡化。
军旅

《在那遥远的地方》


抛开本剧的军营背景不计,《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一部标准的青春偶像剧。三男一女四个人物的搭配符合最佳的黄金分割原理,最近渐渐火起来的女演员殷桃饰演的这个拼死拼活也要当兵的漂亮女孩,她生于军人世家,嗷嗷待哺之际被李幼斌饰演的父亲韦铁过继给在战斗中失去生育能力的战友。光阴如箭日月如梭,当这个名叫袁鹰的女孩儿长大成人之后,却又重新出现在生父生母面前,仿佛冥冥之中一切都已经注定,一个曾经浴血沙场的将军的女儿,不会庸庸碌碌过太平日子,这个生下来血管里流淌着激情、理想和战火的女子不顾一切地要参军卫国,并最终用牺牲来证明了自己理想的纯洁。

全世界的青春偶像剧百分之九十都发生校园,中国却很少,即便有也不甚成功,中国的青春偶像剧成功在军营之中——一个最忌讳儿女私情的地方。青春偶像剧中一定要有纯情,没有纯情,少年少女们是不会心甘情愿把自己灵魂奉上的。可是当今的社会,纯情越来越少了,人们也越来越不相信纯情,社会上如此,校园中亦是如此,唯独军营才是人们心中的一方净土,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军营偶像剧能如此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尹鸿:因为中国的社会现实不太一样,在日常生活当中,中国是泛青泛爱很流行的一个环境,其实在中国这个,我们都老说西方人自由开放,其实中国人的社会环境当中,情爱的表现空间,我们现在其实很自由很自由了,但是恰恰是部队这个空间的限制,使得这类作品有了稀缺性,因为在生活当中太容易得,太容易失,我们反而不会觉得这些东西,我们再在电视上去发现,我们会觉得它有什么意义,恰恰是军营里面的限制,使得这个情感被升华,或者是我们说它的含金量提升了,所以大多数这些军营题材的爱情都是受到制约的,受到各种各样东西的制约,正因为受到制约,他才能坚持,他才能珍惜,他才能珍贵,恰恰是这个东西弥补了我们生活当中的缺失。

从《激情燃烧的岁月》播出算起,到《在那遥远的地方》为止,军旅题材电视剧火爆荧屏已经将近十年了。这期间有《士兵突击》的青春激情,也有《幸福象花儿一样》的甜蜜柔情。走到《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时候,摇身一变成了死去活来的苦情。苦情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赚取人们的眼泪,可是哭哭啼啼赚人眼泪的故事放到将战士锻炼成钢筋铁骨的军营当中是否有些不妥?尤其是在风雪连天、海拔五千米以上的昆仑山,眼泪在眼圈里打个晃晃恨不能就成了冰溜子,在这地方哭天抹泪,观众看着都会打哆嗦。但纯情也好苦情也好都是经久不衰屡试不爽的手段,纯情加苦情的配置也令《在那遥远的地方》收获了高达6.19的超高收视率。

《今生欠你一个拥抱》


《今生欠你一个拥抱》这个片名起的非常贴切,因为故事的男主人公驻藏边防军人吴大龙在第一集就因为见义勇为抢救人民生命财产而被高压电夺去了双臂。而女主角林晓敏原本只是一个与吴大龙通信五年从未谋面的笔友,但在吴大龙截肢之后却毅然承担起照顾吴大龙的重担,两人冲破世俗的阻挡,最终结合到一起。对于失去双臂的吴大龙而言,他这一生注定是欠了林晓敏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拥抱。这部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而成,90%的剧情都是曾经真实发生的事情,因而这个苦情的故事具备了催人泪下的最基本要素。
除了真情实感之外,这部军旅题材的电视剧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反映的是驻藏军人的题材,片中加入了大量西藏的特色。朝拜的虔诚与高原蓝天,转经筒,街市的风俗的人群,无不展现出一种宁静与单纯的氛围。而这种环境又与片中的这些献身边防的军人以及男女主人公之间无私纯洁的真爱相得益彰,情景交融,内在与外在的统一之下,一部既歌颂边防军人奉献精神又歌颂美好无私的人性的电视剧作品才跃然于荧屏之上。2009年从第三季度开始,军旅题材电视剧明显增多,在即将迎来新中国建国六十周年之际,此类电视剧受到热捧的背后,是人们对于强盛的国家所怀有的浓郁的自豪感。
农村剧

《女人的村庄》


《女人的村庄》的剧情通篇围绕着养猪展开,无独有偶9月20日在央视电视剧频道播出的农村剧《金色村庄》讲的也是养猪的事儿。而且双方还都选择了“生态养猪”这一紧跟新形势的主题,两出剧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都是发生在东北农村。这是明显的题材撞车,也恰恰证明了,在拍摄此类表现农村新貌政策剧的时候,创作者的视野范围相对狭窄。另外中国的农村剧还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共性特点——主要的正面角色几乎全部是村支书或者村主任,这与八十年代曾经引起强烈反响的《辘轳,女人,井》等农村剧主要以普通农民为主角表现农村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如今的农村剧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出资拍摄的政策剧,但难道这种政策剧就必须要以农村干部为主要表现人物吗?

在中国的影视作品当中,以农村生活为故事背景的不在少数。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大量的政策剧之外,一些文艺片尤其是曾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的电影——比如《秋菊打官司》当中的村干部,往往都是一些负面形象或者是不甚重要的配角,《秋菊打官司》中的村长踢伤了秋菊的丈夫,成了倔强的秋菊穷追猛打的被告,从头到尾狼狈不堪最终还被法院判处拘留。这些影视作品深受民众欢迎,成为屡看不倦的经典,这与很多农村政策剧播出一次随即永远消失的状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反差当中深层次的社会原因恐怕绝非一两句能够说清楚,但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演播室

主持人:“山寨”是个新词儿,原指国内的某些仿造的贴牌手机,现在则泛指一切摹仿欧美、日韩、港台的跟风产品。电视剧当中也有山寨货,尤其是一些打着青春偶像旗号的电视剧,更是热衷于对境外作品进行跟风摹仿。摹仿从来都是商业影视制作的一种通行方式,原本不值得做深入讨论——但如果摹仿过程中,利用原作的影响力,打包推销个人认为符合时代潮流的所谓“人生价值”,就值得我们为之警惕了——尤其是当这些作品主要针对年轻人之后。
偶像剧

《一起来看流星雨》

美国作家尼尔-波茨曼在他的著作《娱乐至死》中指出,有两种方式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为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湖南卫视播出的山寨剧《一起来看流星雨》确切的说应当属于第一种方式之下的第二种方式。实际上对于研究者尼尔-波茨曼来说,它创造了第三种令文化精神枯萎的方式——我们权且将之成为“自杀性袭击者”。这是一种普遍性的心理扭曲之下、先于观众自我毁灭并将毁灭波及他人的状况,其诡异程度基本上可以用“灵异事件”来界定。

尹鸿:我觉得像章《一起来看流星雨》这样的作品,我们还是要找到一个正确的价值尺度,一方面我们去反映生活。它确实已经存在的价值观,但另一方面,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来引领我们,来防止我们在一个堕落的深远当中越走越远,所以我们要保持一定的张力,不是装,而是纯物质主义以后,你会发现一个人活得确实没有价值,行尸走肉,而且物质的东西是永无止境、贪得无厌的。其实今天的人生活越来越不快乐的很大的原因是因为你的物质主义驱动着你,使你没法快乐,所以我们在文化上面必须给他有一种价值观的提升。(3#01:21:35:00)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如果定要为《一起来看流星雨》提升价值空间,恐怕大部分人会觉得无从下手。在价值观问题上,如果非要用特别尖锐的词汇形容它的话,那无疑将是这些汉语词汇的莫大羞辱。在这部我们权且将之称之为电视剧的“植入广告大荟萃”当中,我们看到了近乎于原始图腾崇拜一般的对于“物质”的推崇,但更为可笑的是,即便是物质主义统领全片,但做为观众我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物质生活呢?财富这个概念在其中只是植入广告的附属品,成功人士一个个都跟豆芽菜一样换一身戏服就可以去演难民,少男少女之间的爱情令人感觉如同是想吃海鲜却一不小心吃了口沙子,这就是富二代的高雅生活吗?如果懵懂无知少男少女们信了这些编造的谎言,结果无非就是让人继续笑掉大牙。

胡智锋:这个《一起来看流行雨》我觉得,如果说从专业的角度,可能它的时尚的元素和戏剧性的情节,可能结合得不是很紧密,或者结合得不够到位,那么就给人感觉就是一个比较虚夸的、表面化的、浮浅的、与这个戏可能关联度不高的这样一些纯时尚元素的展示,那不就成了时装模特会了嘛,那不就成了汽车博览会了,豪宅博览会,像这样一些,毕竟我们说电视剧它姓剧,它应该有戏剧性的元素,没有情节支撑的,单纯的脱离戏剧情节的这样一些豪宅、美女、美男、豪车这样一些时尚元素,我觉得那就可能流于浮浅、流于表面、流于空虚、流于空洞,可能这样大家一定会不接受。(9#03:58:35:00)

该剧播出之后,网络上“雷”这个字的运用频率呈几何数字迅速增长,《一起来看流星雨》摇身一变成了“大家来看雷阵雨”,无数人更是惊呼自己被“五雷轰顶”,更有甚者直接宣称自己已是“外焦里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一部“灾难片”,不过它的灾难元素既不是地震水灾也不是外星人入侵,而是一种酸臭的、并以趋向规则的不规则方式反复运动、在你试图寻觅之际消失不见、试图忘记之际又重新出现的的特殊物质。在它的作用之下,观众真的已经被“娱乐至死”了,我们只好目睹他们在弥留之际还不忘喃喃自语的说——“我看的不是电视剧,是寂寞”。更有趣的还在于这部“史上最强山寨剧”的制造者们——他们居然也混杂在娱乐至死的人群之中,和大家一起成了随风而散的口水。

尹鸿:现在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条新闻,一个富翁说要选一个美丽的娇妻,会有上千的在校的大学生会去应征,所以我说这个事实本身它确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现在的一个物质主义的状态,但是我们想作品关键不在于你是否反映,而在于你用什么方式去反映,就是说你的正的东西能不能站得住,可能《一起来看流星雨》最大的问题是你正的东西在里面弱了,它也有,也不是没有,但是在里面弱,而这种迎合生活现有的这种价值观的东西,可能在里面强了,我觉得这是可能特别值得作为一个大众传媒来讲,应该值得警醒、值得反省的一个,或者我们值得去思考的一个问题。(3#01:23:45:00)

《一起来看流星雨》做为一起“自杀性袭击事件”造成了影视作品创作者和观众之间彼此报复的恶性循环——“既然你羞辱了我,那么我也要羞辱你”,坊间的所有口水横飞的谩骂和咬牙切齿的嘲笑都是电视观众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体现。电视剧持续不断的播出,谩骂的声音也在持续不断地升级,但这场“战争”对于电视观众而言无疑是极其不平等的,因为他们是消费者,而电视剧的制作方是获得最终利益的人。越多的谩骂恰恰证明了该剧占据了越多的市场份额,文化精神的枯萎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为严重的事情是人性道德的沦丧。此类作品每年无需太多,只要10部就足以令我们的文化沦为笑柄。我们也只能怀揣良好的愿望,但愿那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革命历史

《苍天》


当王学圻饰演的八路军背着行囊出现在黄土高坡上的时候,我们不由得恍惚了一下,还以为自己看到的是第五代电影开篇大作——《黄土地》,那部著名电影当中,王学圻同样是一身这样的打扮出现在高天厚土的陕北。实际上《苍天》与《黄土地》也确实有一些相似之处,王学圻饰演的马专员在当年的陕甘宁边区所做的工作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实际上《苍天》整个故事都是根据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马锡五的事迹改编而成,这是一部相对比较特殊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因为它的内容涉及的是人民司法制度早期诞生、发展和成长的过程。我们都知道,新中国成立之后,颁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可见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最为棘手、最为普遍的问题集中在婚姻领域。而《苍天》当中涉及的一些典型案例也是以妇女解放、婚姻自主为主,其中最为著名的当然是“刘巧儿结婚”这一段落,以前我们看这个故事都是在评剧当中,这次通过再现一个共产党早期司法干部的人物形象把这样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也重新演绎,令观众感觉是非常亲切的。《苍天》在编剧、导演、摄影、表演等诸多方面都体现出质朴的风格,这种风格最终形成了《苍天》为我们留下的扎扎实实的影像——它让我们得以充分了解当年在延安的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赢得人民最衷心拥护的,当然如果此剧能够再多表现一些共产党早期司法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遭遇的困惑,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对于法律乃至法制的深入思考,才能够真正与今天的建设法制社会结合在一起。

《北平战与和》


《北平战与和》围绕着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的前后过程展开,实际上也前后勾连了整个平津战役的进行过程。这是一段曾经在影视作品当中被广为表现的历史,观众也相对这段历史也相对比较熟悉。这就要求《北平战与和》必须要从细节入手,展现在那北平和平解放过程当中不为认知同时又至关重要的一面。针对这一问题,《北平战与和》在剧本创作方面引入新的模式,首先是谍战剧的模式,片中除了表现中共中央与傅作义以及蒋介石等高层角力的过程之外,还表现了潜伏在北平的共产党谍报人员在和平解放北平的整个过程当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是全局的一条重要的线索。这样造成的效果就是,改编以往此类作品主要表现领导人物的一贯方式,而能够更为立体、更为全面的表现平津战役这场决定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另外,在表现国共双方领导人物运筹帷幄的过程的时候,也有一些更新的史实引入其中,尤其是运用了“大历史”的创作态度,将中国革命至于二战以后的世界格局来考虑。通过很多对白,表现了北平解放前后,美国和苏联对中国情况的不同反映以及它们在中国两个对立的政治军事集团背后所发挥的作用。

宋晓军:我是觉得,《北平战与和》可能它的视野更宽一些,就呈现出来在平津战役的前后,国民党,包括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他们在这样一个巨大的外部环境,应该说是在一个冷战开始,美苏对峙可能即将形成的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他们那样的一种复杂的心态,我觉得从这样的一个角度去谈,当然我觉得这些方面可能挖掘得还不是很深入,就这个剧来讲,因为它更多的还是要展现出当时的具体的领导任务有一些变迁,比如说类似《建国大业》那样的东西,那么它开始关注这么样一个大的世界范围内的,就是中国的解放战争,中国的三年解放战争再一个什么样的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完成的,我觉得他有这个意识了,也试图做一些探索,通过一些领导人的讲话,和领导人的这样一种决策来,或者我们说叫做领导人的中国特色的这样一种决策,在那样的一种外部环境下,他们产生出什么样的一种中国特色的决策,来解决北平战与和.(8#03:45:09:00)

《北平战与和》在八月底播出,此时距离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大庆剩下还有两个月的时间,但革命历史题材的电视剧显然已经成为了中国荧屏上绝对的主流。在共和国成立一个甲子之际,无论电影还是电视,都在回顾60年之前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这种回顾应当令得我们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同时也更加应当深入思考中国的未来之路。

《解放》

五十集大型革命历史电视连续剧《解放》是今年的献礼剧当中制作规模最大的一部,可以说是主旋律中的主旋律。《解放》的制作团队近些年来也曾制作《长征》、《保卫延安》等革命历史题材的重点剧目,可以说是制作此类题材的“国字号部队”。对于老百姓而言,《解放》这种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制作水平的好坏主要表现在“领袖戏是否到位上面”。最为核心的人物当然是毛泽东。而演员唐国强——这个近十年来以来塑造毛泽东形象最多的著名演员,同时也是《解放》这部剧的总导演之一,唐国强的表演经验无疑是相当丰富的,大家都还记得他在八十年代许多电影当中塑造的一系列影响广泛争议也同样广泛的人物,而实际上,唐国强最早就是以饰演领袖毛泽东的特型演员来进入表演这个行当的。他对于毛泽东这个人物的理解和体会在国内的演员中恐怕没有几个能出其右。我们从近年来他塑造一系列毛泽东形象上可以看出,唐国强一直试图在塑造毛泽东的过程中有所突破,以使自己的角色更加贴近真实的历史人物。过去在毛泽东身上有过一段被长期神化的历史,使他走下神坛重归人性的过程,也恰恰集中见证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告别以“阶级斗争为纲,突出正面人物,矮化反面人物”的历史,革命历史人物的人性化的表达经过将近三十年的探索发展,如今在人们心中已经重竖了标准,然而唐国强在表演上面寻求突破的努力却还是显得有些谨小慎微——今年他在《解放》乃至电影《建国大业》之中的所谓突破还是停留在一些细枝末节。毕竟,毛泽东的形象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是太特殊的,稍有不慎处理不当,恐怕都会造成严重的不良效果,如何进一步使得影视作品当中毛泽东形象更为立体、丰富、真实,其实从来都不仅仅是一个“表演学”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大的“历史观”的问题。

尹鸿:我们说毛泽东他是一个有鲜明个性的政治人物,这种鲜明个性在一个创作作品当中怎么呈现出来?一定是在他跟周围的人物关系和他自身的人物命运当中才能呈现出来。所以我们说塑造的一个最好的毛泽东是什么时候?是《长征》里的毛泽东,也是唐国强演的,那个毛泽东为什么好,是因为毛泽东处在一个跟我们惯常所看到的环境完全不同的环境,他处在一个劣势,被排斥,被边缘,因此他跟周围所有人的关系都发生了变化,在那个时候毛泽东心中的悲伤、心中的坚毅、心中的睿智,它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当中被呈现出来,但是在《解放》,或者在别的,他后来已经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当中的这些作品当中的毛泽东,他的个人性格,受到他周边的所有的人物关系的政治定位所影响,他无法真正表现出自己的个性来,因为你首先得服从于我们的政治理解,所有的人物关系和你的命运,比如毛泽东一句话,周恩来必须补一句,朱德必须应合一句。所有这些事并不是说创作规律决定的,而是你的政治规则决定的。因此所有的毛泽东的表现空间仅仅在什么地方?就是你写首诗,拍拍小孩的头,或者说发发脾气,吃吃辣椒,这些都是非常外在的,外部的行为和动作,但是你很难真正去表现毛泽东作为一个个人、一个个体,他的心理、他的状态、他的性格、他的命运。

《解放》当中所体现的历史观在一个特定的框架之中其实已然做到了极致,绝对的“不以成败论英雄”是不可能真正做到的,因为既然是《解放》,那么最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那一批人就必然是领导人民获得解放的英雄。这既是历史选择更是人民的选择,“人民创造了历史”这句我们耳熟能详的话是实实在在的真理。否则,哪一个军事专家可以解释共产党的人民解放军为何能够在短短三年之内就可以将军事实力比自己强大数倍,又有美国人支持的国民革命军摧枯拉朽一般的击败。历史对于中国人而言从来都是至关重要,然而历史记忆在今天确实面临着更为严重的问题,正如作家李陀在他为《七十年代》所做的序言中所说的那样,“历史和今天现实的人、现实的生活之间的联系,已经非常脆弱,细若游丝”。一方面,我们有《解放》、《建国大业》这样的鸿篇革命历史巨制,但另一方面,现在的人,在他们各自的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又与历史显得那样疏离,时代的巨变令得活在今天的每一个人仿佛都坐上了时光飞车,曼要说是六十年前的革命往事,就算是十年之前,二十年前的很多事情在今天看来都是不可想象的。当房价一日千里,当你身边的人都在抱怨自己当初为何没能搭上“捞到第一桶金”的专列,当理想主义越来越难以寻觅,当电影大师津津有味地摆弄起“二人转”,当大街上充满了年轻人那焦虑和空洞的目光的时候,革命历史、理想主义、英雄、奉献牺牲这些词汇,究竟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感染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呢?

宋晓军:它有很多新的历史补充,虽然它传统,但是很多人还爱看在哪呢?就是它有很多新的历史填进去了,他加了一些东西,这个就是咱得肯定的。它不是过去的那种那的东西,他还是加了很多细节,另外总体上来说,就从领导人的这种生活上,应该说比原来还是活泼了一些,加了一些历史的东西,它试图以非写意的方式去还原,就是按照时间节奏去还原历史,我觉得这还,《解放》这部剧应该来说还算是可以,不是那样的传统。就这种模式我觉得是应该存在的一种模式,我是觉得。(9#03:48:04:00)

今天的中国和历史的中国之间的联系难道真的已经细若游丝了吗?当然不是,实际上我们的历史,六十年前的那些革命往事,一直在以难以想象的深度和作用力在影响着今天,这种影响甚至波及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因而我们所谓的现实——今天的现实——本身就是历史,是最为贴近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容易打动人,最易于接受的历史,因而作为创作者应当打通历史与现实的屏障,让一百年的时间融汇贯通,放下执着,以微笑泯恩仇,化干戈为玉帛,寻找历史最大的公约数,以真挚的情怀凝视当下,以轻松、自由的心态面对历史。这才是《解放》之后的“解放”,才是由今天的人民所创造的历史。

演播室

主持人:在对电视剧进行讨论的过程中,不管我们如何回避都必须面对一个再实际不过的问题——实际上绝大部分观众观看电视剧为的只是打发无聊的时间。这种观看心态,造成电视剧主题的传达、技术的运用等等艺术手段,变得几乎没有任何意义。有人恐怕会说:电视剧何必要制作精良呢?反正观众也不认真看。这种自欺欺人的说法很可笑,也很危险。感谢收看本期第十放映室春节特别节目,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Leave a comment